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

雙戰的突破與歷史的接榫:紀念海外保釣運動四十周年


1960年代的台灣,受到「冷戰」與「內戰」雙戰的禁錮仍深,再加上雷震事件,台灣社會討論政治、參與國是的熱情降到冰點。大學校園裡同樣受到此風氣的影響,日據時代以來學生的反抗傳統也斷了延續,學生沉浸在小說文藝的氣息裡,「來來來,來台大;去去去,去美國」的風潮也就此蔓延,學生們對於歷史與政治的討論,非但沒有熱情,也沒有動力。

但是學生愛國與民族的熱血,只是暫時壓抑著,一觸即發。

1968年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(ECAFE)發表《埃默里報告》(Emery Report),指出釣魚台列嶼周邊海底約有20萬平方公里的油田,可能是世界最豐富的產油區之一。這份報告引起了日本對釣魚台(日稱「尖閣諸島」)的野心,與美國合演一齣奪取釣魚台的戲碼。1969年美日發表聯合公報,美國將於1972年5月把琉球(連同釣魚台)「交還」日本,1970年美國駐日大使館發言人再次證實美國將要把釣魚台交給日本。

這樣的局勢發展使沉靜已久的學生社群掀起了波濤巨浪。1970年11月《中華雜誌》上刊出了王曉波與王順的文章〈保衛釣魚台!〉,文章開頭引用了五四運動的宣言「中國的土地,可以征服,而不可以斷送;中國的人民,可以殺戮,而不可以低頭。」文章一出,大大地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保土熱情。這篇文章漂洋過海到了美國,以台灣為主體的中國留學生決定採取行動來捍衛釣魚台領土,透過《科學月刊》的聯絡網,美國各地留學生在自己的學校紛紛成立「保衛釣魚台委員會」,一場發展數年、影響深遠的海外保釣運動就此點燃。

海外的中國學生迅速發起幾場大型的示威遊行,尤其是1971年在華府的「四.一○大遊行」達到了最高潮。學生們自發地組成討論會、發行刊物,隨著政府始終無法拿出強硬的態度,學生們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兩岸的分裂,也透過對於中國歷史與現況的重新了解,在台灣被列為禁忌的「紅色祖國」赫然重現在學生眼前。被斷絕數十年的歷史,經由學生求知若渴的學習討論,終於重新接軌。


隨著美日私相授受的無法阻擋,保釣運動也開始出現轉化。後來的幾場國是討論會,保釣運動逐漸發展成為統一運動,而有「保釣五人團」回到中國大陸獲周恩來接見,周恩來讚譽保釣運動是「海外的五四運動」。保釣運動的參與者,也將保釣運動的精神發揚到其他領域,有的留在美國寫新聞、做學問,有的回到中國大陸協助發展科研、教育、慈善,有的到香港拍電影,有的則回來台灣。

回顧這一場運動,它不單純只是愛國運動,更是「求內部團結,但不對外擴張」的民族主義運動。學生認識了新中國的革命與歷史,甚至衝破體制回到中國大陸,突破了冷戰與內戰的雙戰限制,同樣也把斷裂的歷史接補起來。

這場運動也不只是政治運動,更是精神與文化的運動。海內外的保釣學生不約而同開始關注基層、關心鄉土、關懷人民。保釣運動發生時陳映真尚身繫囹圄,他出獄後仍然感受到保釣運動的精神與氛圍,他認為保釣運動是台灣左翼的傳承,在他參與主編的釣運史料集《春雷之後》,把70年代末包含鄉土文學論戰在內的資料也一併收入,我們不難看出陳映真對釣運的評價。

去年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「保釣史料解讀論壇」,是海內外釣運參與者不分左右第一次的大集合,釣運的左右和解,象徵著兩岸的和解。今年老保釣們要盛大而熱鬧的慶祝釣運四十周年,值此我們重新回顧了這場運動的意義與價值。但是不能忘記釣運的初衷,我們不得不省思:當我家前院被惡鄰以武力霸佔時,豈有不爭之理?